梅雨 每年初夏,我国江淮流域一直到日本南部,常常出现一段降水量较大,降水次数频繁的连阴雨天气。因时值梅子黄熟,故名“梅雨”。此时,器物容易受潮生霉,故名“霉雨”。谚语云:“雨打黄梅头,四十五日无日头”。阴雨连绵、雨量充沛、相对湿度大、日照时间短是梅雨的主要特征。一般6月上旬到中旬入梅,7月上旬到中旬出梅,出梅后盛夏开始。

入、出梅日期的迟早,梅雨期的长短,雨量的多少,暴雨过程的强度和持续等问题,均直接影响到夏收夏种,以及防汛抗旱。因此,梅雨期的预报和服务,是江苏汛期气象服务的主要任务之一。

  • 早梅雨

    有的年份,梅雨开始的很早,5月底6月初就会突然到来。气象上,通常把“芒种”以前开始的梅雨,统称为“早梅雨”。早梅雨会带来一些反常现象。例如,阴雨开始后,气温比较低,甚至有冷飕飕的感觉,农谚说:“吃了端午棕,还要冻三冻”就是这个意思,同时也无明显潮湿现象。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的农民,把这一段温度比较低的黄梅雨称为“冷水黄梅”。随着阴雨维持时间的延长、暖湿空气加强,温度逐渐上升,湿度不断增大,梅雨固有的特征越来越明显。早梅雨大致十年一遇。

  • 迟梅雨

    同早梅雨相反的是姗姗来迟的梅雨,在气象上通常把6月下旬以后开始的梅雨称为“迟梅雨”。迟梅雨的出现机会比早梅雨多。由于迟梅雨开始时节气已经比较晚,暖湿空气一旦北上,其势力很强,同时,太阳辐射也比较强,空气受热后,容易出现激烈的对流,因而迟梅雨常常多雷雨阵雨天气。人们也把这种黄梅雨称为“阵头黄梅”。迟梅雨的持续时间一般不长,平均只有半个月左右。不过,这种梅雨的降雨量有时却相当集中。

  • 特长梅雨

    1954年中国江淮流域出现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,就是由持续时间特别长的梅雨造成。这一年,长江中下游在梅雨开始之前的5月下半月春雨已经很多,梅雨又来得很早,6月初就开始了。天气一直阴雨连绵,且不时有大雨、暴雨出现,维持时间特别长,直到八月初才“出梅”。当阴雨结束转入盛夏天气时,已临近“立秋”。这一年整个梅雨期长达两个月,连同五月份的春雨,则达到两个半月以上。长江中下游地区5月-7月的雨量达到800-1000毫米,接近该地区正常年份全年雨量;部分地区雨量多达1500-2000毫米,相当于该地区一年半的雨量,导致洪水泛滥成灾。1998年的大水,也是特长梅雨造成的。

  • 倒黄梅

    有些年份,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梅天似乎已经过去,天气转晴,温度升高,出现盛夏的特征。但几天后又重新出现闷热潮湿的雷雨、阵雨天气,并维持一段时期。这种情况就好像黄梅天在走回头路,重返长江中下游,所以称为“倒黄梅”。“小暑一声雷,黄梅倒转来”,就是说,梅雨过后,如果“小暑”出现打雷,则梅雨又会倒转过来。时至“小暑”,通常冷空气已不再影响长江流域,而雷雨的出现常和北方小股冷空气南下有关,这种冷空气南下,有利于雨带在长江中下游重新建立。一般来说,“倒黄梅”维持的时间不长,短则一周左右长则十天半月,但雨量相当集中。“倒黄梅”结束后通常转为晴热天气。

专家简介

周曾奎,男,1934年4月生,江苏省宜兴市人,曾任江苏省气象台总工程师。长期从事“江淮梅雨”的研究和预报,具有对“梅雨”短、中期预报的丰富经验。1996年和1999年由气象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专著:《江淮梅雨的分析和预报》和《南京城市气候及灾害性天气》。

入梅和出梅判断标准

(1)以天气(降水)实况为主
(2)以大气环流调整为主
(3)天气(降水)实况和大气环流调整二者兼顾

周曾奎认为,在每年划定具体的梅雨期时,首先确定入、出梅环流调整特征量为主要依据来确定入、出梅环流调整日,然后再考虑区域性降水的开始、结束,不考虑雨量的大小,不设固定站点,也不考虑持续雨日天数的多少来确认每个地区、市县的入、出梅日期。入、出梅环流调整日全省是一致的,但各地市的入、出梅日期允许有所差别。

2016年梅雨预测

根据最新气象资料分析,目前大气环流发生调整,副热带高压增强北抬,暖湿气流活跃,我省淮河以南地区18日起自南向北将先后进入梅雨期。总体来说,今年梅雨期呈高温高湿,雨带南北摆动幅度大,降水对流性明显、强度强,局地降水量较大等特点。预计7月中旬出梅,出梅略晚,梅雨期略长,梅雨量正常略多,部分地区偏多。

特别说明:根据梅雨的定义,每年初夏,我省淮河以南地区的连阴雨称为“江淮梅雨”,淮河以北地区的连阴雨,称为“淮北雨季”,因此,以下数据分析不包括徐州、宿迁、连云港三个城市。
  • 1961-2015年江苏淮河以南地区整体入梅日期出梅日期

    1961-2015年江苏省淮河以南地区平均入梅时间为6月18~20日,最早入梅日为6月6日(1961年),最晚入梅日为6月30日(1965年);入梅日年际差达24天;另外,2000年以后,入梅日偏晚,有11个年份的入梅日在平均入梅日之后。平均出梅日为7月10日前后,最早出梅日为6月17日(1961年),最晚出梅日为7月27日(1987年)。

  • 1961-2015年江苏淮河以南地区梅雨长度排行榜

    1961-2015年江苏淮河以南地区平均梅雨长度是24天。其中,1974年、1980年、1982年、1999年的梅雨长度在40天以上。1982年最长,持续了45天;这4年入梅时间都在6月上旬,除1974年的出梅时间是7月18日外,其余3年出梅时间均在7月下旬。1964年、1978年、1994年、2005年梅雨长度少于10天,其中1978年最短,只有3天;这4年,入梅时间整体偏晚,都在6月下旬,并且在6月底就出梅了。总体来说,梅期短的年份一般都是入梅晚,出梅早,而梅期长的年份则入梅早,出梅晚。

  • 1961-2015年江苏淮河以南地区梅雨期暴雨日数和总雨日数对比

    从梅雨期暴雨日数和总雨日数的对比发现,苏南地区梅雨期总的下雨天数较多,但是暴雨天数比较少。相反,淮安市、盐城市、扬州市、南京市、泰州市总的下雨天数比较少,但是暴雨天数比较多,其中,南京市梅雨期暴雨天数最多,共有88天(1961-2015年累计值),占南京市梅雨期总雨日数的12%。

  • 1961-2015年江苏淮河以南各市区梅雨期平均雨量与常年平均雨量对比

    从年平均降水量来看,除淮安外,淮河以南各市区的常年平均雨量都在1000mm以上,其中,无锡市常年平均雨量最高,达到1140.6mm。梅雨期间,这10个城市平均雨量基本都在200mm以上,但略有差别。苏南地区梅雨量占当地年降水量的比重相对较小。苏州市常年平均雨量在10个城市中较高,仅次于无锡,但梅雨期平均雨量却是最少的,为206.7mm,约占当地常年平均雨量的18%。南京市梅雨期间平均雨量最多,为276.8mm,约占当地常年平均雨量的27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