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
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打印 中国天气首页 生活 旅游 繁體中文
中国天气网>江苏 > 江苏气候 > 气候影响评价

2010年秋季气候影响评价

【字体:   2010-12-06 09:53:57   来源: 中国天气网江苏站

综 述

2010年秋季全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;秋季降水量时空分布严重不均,9月上旬全省降水偏多,其中淮北中南部降水异常偏多,9月中旬之后降水偏少,11月淮北地区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三少值,全省大部地区出现干旱;日照时数全省大部分地区接近常年或偏少。今年秋季我省出现暴雨、台风、大雾、干旱、冷空气等灾害性天气过程,给交通运输、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一定损失。

一、基本气候概况

1、秋季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

2010年秋季(9~11月)全省各站平均气温为15.4℃(赣榆)~19.3℃(苏州),全省较常年同期偏高0.1℃~1.7℃,空间为明显的南高北低分布。全省秋季平均气温为17.3℃,较常年偏高0.9℃,异常度值为1.2,属偏高范围。

南京秋季平均气温17.8℃,较常年同期偏高1.0℃。

9月各站平均气温为22.1℃(赣榆)~26.0℃(苏州),全省平均气温为24.0℃,较常年同期偏高1.7℃。全省各站气温均较常年偏高,苏北地区偏高1~2℃,苏南地区偏高2~3℃。

10月各站平均气温为14.9℃(赣榆)~18.6℃(苏州),全省平均气温为16.8℃,较常年同期偏高0.1℃,其中淮北和江淮北部地区14.9~16.2℃,其它地区16.2~18.6℃,与常年同期相比,淮北地区持平略高1℃,江淮地区持平略低1℃,苏南地区持平略高1℃。

11月全省各站平均气温为9.2℃(新沂)~13.5℃(昆山),空间分布为北低南高,与常年同期相比,全省偏高1~2℃。全省平均气温为11.3℃,较常年偏高1.2℃。

图1 江苏省2010年秋季平均气温(℃)分布图

图2 江苏省2010年秋季平均气温距平(℃)分布图

2、秋季降水时空分布严重不均

全省各站秋季降水量为101.3毫米(大丰)~486.1毫米(宿迁),降水时空分布严重不均,9月上旬全省降水偏多,其中淮北中南部降水异常偏多,9月中旬以来降水偏少,特别是11月大部分地区降水异常少,全省大部分地区出现旱情,淮北地区旱情严重。与常年同期相比,淮北(除徐州地区)和江淮之间北部较常年同期偏多1至7成(宿迁偏多2倍,沭阳和泗洪偏多1.5倍),南京、溧水、丹阳、宜兴及南通东部偏多2~4成,其它地区偏少1~5成。

南京秋季降水量为221.1毫米,较常年同期偏多2成。

9月全省各站月降水量为55.9毫米(东山)~501.1毫米(宿迁),多阵性降水,月平均降水量为178.2毫米,较常年同期(89.2毫米)偏多1.0倍,为1985年来9月降水量最多值,降水空间分布不均,其中淮北北部地区为100~200mm,淮北中南部200~501mm,其它地区100~267mm,与常年同期相比,除无锡、苏州等地偏少3~4成外,淮北西北部、苏南地区、江淮南部偏多1~9成,其它地区偏多1.1~5.8倍。

10月全省各站降水量0.0(丰县)~75.7(东山)毫米,淮北和江淮北部地区0~18mm,较常年偏少7~9成或以上,江淮南部和苏南地区21~70mm,偏少1~6成。

11月全省各站降水量0.0毫米(江淮北部和淮北大部地区)~10.0毫米(溧水),全省降水量显著偏少,淮北和江淮北部地区无降水,丰县、江淮南部和苏南地区降水量2~10.0mm,与常年同期相比,淮北和江淮北部地区偏少9成或以上,其它地区偏少8~9成。淮北地区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三少值,全省降水量为历史同期第四少值。全省大部地区出现干旱。

图3 江苏省2010年秋季降水量(毫米)分布图

图4 江苏省2010年秋季降水量距平百分率(%)分布图

3、秋季全省日照接近常年或偏少

秋季全省各站日照时数为436.5小时(溧阳)~640.7小时(新沂)。与常年同期相比,,除徐州、丰县、盱眙、常州、无锡、苏州和东山略多外,全省其它大部各地区较常年持平或偏少1~2成。

南京秋季日照时数为478.8小时,与常年同期偏持平。

9月全省日照时数偏少。各站日照时数为120小时(浦口)~191小时(大丰),其中淮河以南西部地区120~150小时,其它地区140~190小时,与常年同期相比,淮北和江淮北部地区偏少1~3成,其它地区持平或偏少1成。

10月日照时数偏少。各站日照时数为129(昆山)~225(新沂)小时,其中淮北地区188~225小时,其它地区129~180小时,与常年同期相比,淮北和江淮北部地区持平,其它地区偏少1~3成。

11月多晴好天气,日照充足,日照时数偏多。全省各站日照时数为154小时(昆山)~249小时(丰县),淮北地区190~249小时,其它地区154~200小时,与常年同期相比,苏北地区偏多3~5成,其它地区偏多1~2成。

 

 图5 江苏省2010年秋季日照时数(小时)分布图

图6 江苏省2010年秋季日照时数距平百分率(%)分布图

二、重要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影响

1、台风     

2、暴雨  受高空槽和低涡切变影响,宿迁市从9月7日开始降水,夜里出现特大暴雨,7日05时~8日05时市区雨量达289.2毫米,其中南蔡达339.0毫米。全市有38 个自动站雨量达100毫米以上,200毫米以上5个。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均超过宿迁市有气象资料以来的最高值。     

3、大雾     

4、冷空气

受强冷空气影响,10月24日夜~26日,我省自北向南出现7级以上东北大风,48小时最低气温下降幅度达3.2(丰县)~10.3(阜宁)℃,其中江淮之间大部地区降温幅度最大,均在8~10℃之间;日最高气温48小时降温为4.3(宜兴)~12(洪泽、沛县)℃,其中淮北和江淮西北部地区最高气温降温幅度最大,均达10℃以上。

5、干旱

今年9月中旬,我省淮北大部分地区降水开始偏少,10月份后,降水偏少区域扩大,我省淮北及江淮之间东北部地区出现较重气象干旱。11月中旬以来,我省淮河以南地区降水量仅0.2~10.0毫米,淮北地区几乎滴雨未落,全省降水量继前期持续偏少,旱情进一步发展,各地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旱影响,以淮北、江淮之间的东北部地区受灾最为严重,高亢地区、旱茬麦田受旱程度重于稻茬麦田,部分麦田缺苗断垄、次生根发育不全、基部叶片枯黄等现象,严重的田块甚至出现干枯死苗。

三、气候影响评价

1、气候与农业

9月气温持平略高,降水分布不均,日照少。9月上旬强降水对农作物生长不利。暴雨造成农作物田间积水、植株倒伏,易造成棉株黄叶、烂根,农作物根系受损,提前衰老。中旬淮北大部分地区无降水,有利排除因上旬降水异常偏多导致的田间渍涝。中旬多晴少雨的天气有利于水稻、玉米等秋熟作物籽粒的灌浆充实和棉花的裂铃吐絮。下旬阴天较多,日照偏少,气象条件不利水稻后期的灌浆和籽粒充实,成熟期推迟;对大豆及时收晒、棉花的吐絮、裂铃及凉晒、在田蔬菜的生长略有影响。

10本月气温正常,降水少,日照正常,气温日较差大,气象条件有利于水稻后期的灌浆、籽粒充实以及收获,对于棉花的吐絮、裂铃及采摘亦有利。油菜播种出苗顺利,苗情较好,也有利于小麦的播种出苗。由于9月中旬以来降水少,淮北地区出现旱象,土壤墒情差,对山区及高亢田块的秋播作物、露天蔬菜略有影响,需加强灌溉。

11月内我省水稻处于收获期,棉花处于吐絮收花期,油菜处于移栽期~冬前生长期,三麦处于播种出苗期~分蘖期。月内多晴好天气,日照充足,十分有利于水稻和棉花收获晾晒。由于晚播比例较高,加之干旱等因素影响,目前小麦苗情表现为叶龄偏小、分蘖偏少、三类苗比例增加,总体上苗情差于上年。全省移栽油菜苗情也差于上年。

由于9月中旬至11月下旬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持续偏少,气温持续偏高,蒸发量大,土壤失墒加快,全省旱情较重。以淮北、江淮之间的东北部地区受灾最为严重,高亢山坡地区、旱茬麦田受旱程度重于稻茬麦田,部分麦田缺苗断垄、次生根发育不全、基部叶片枯黄等现象,严重的田块甚至出现干枯死苗。

2、气候与交通

进入10月,大雾天气明显增多,大雾发生时,境内多条高速公路全部临时封闭,高速公路出现汽车追尾,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。大雾给市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,也给交通出行造成一定影响。

3、气候与健康

秋季气温偏高,气候比较适宜,对人体健康有利,但由于10月和11月降雨较少空气比较干燥,部分人群出现秋燥现象。现今早晚较冷,人体舒适度下降,建议市民要注意脚和腿部的保暖,如不注意保暖,腿部受到寒气的侵袭,出现发凉、麻木、酸痛等症状,易引发关节炎。

4、气候与盐业

9月降水偏多,日照偏少,气候条件对我省盐业生产极为不利。

5、气候与旅游

10月秋高气爽,气候宜人,有利于大型户外活动和旅游。国庆黄金周期间除1—2日部分地区出现小到中雨天气,其它时段持续无雨天气,气温偏高,有利于人们出行,旅游景区人气旺、效益丰。

四、冬季预评估及对策建议

1、加强田间管理,确保三麦和油菜安全越冬。

2、由于冬季是火灾多发期,各地注意防火。

3、供水、供电部门应抓住有利天气,做好设备的维护、用电的调配等工作,保证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不受影响。
编辑: 江苏.孟韩颖
转载请注明“来源:中国天气网”。
收藏此页】 【打印

相关新闻

    关于我们- 联系我们- 帮助- 人员招聘- 客服中心- 版权声明- 网站律师- 网站地图- 商务合作- 广告服务- 手机版

    客户服务热线:400-6000-121 客服邮箱:service@weather.com.cn 广告服务:010-58991910
    Copyright©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(2008-2024)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
    制作维护: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、江苏省气象局
    郑重声明:中国天气网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

    京ICP证010385-2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-20050053